从年初铆足干劲实现“开门红”,到前三季度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态势更趋明显,今年以来,一系列扩需求、促增长等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
体验温情与人间烟火气的淄博烧烤、挥洒青春奔赴山海的“特种兵旅行”、展现中式浪漫与诗意的《长安三万里》热映……今年中国大众消费市场现象级爆款频出。最新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消费持续恢复提升,其中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4.8%。不难看出,消费加速回暖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这些亮眼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强大支持。从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年度重点工作,到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都表明消费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举措,涵盖汽车、家居等领域。随着政策显效发力,当前我国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升级趋势明显。1—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未来,随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消费者预期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将更为凸显。
近年来,我国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消费政策,包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消费模式创新和改善消费条件等,极大推动了消费增长。特别是随着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相关政策针对内需不足等问题持续发力,消费又出现大幅反弹,成为拉动经济的最大动力。这些积极效应预计在2024年还会进一步延续。
从开进乡村百姓家,到海外车展“吸睛”无数,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绩斐然。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达99.5万辆,同比增长99.1%。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活力涌动,少不了相关政策的护航加持。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出台政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此后,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在政策加持下,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升级,蓄积发展新动能。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吸引外资最多的领域也是高技术产业。这背后是生产力不断“焕新”引领产业体系腾飞。
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遇到了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和成长的困扰。今年以来,为给民营经济发展强信心、增动力,中共中央专门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具体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随后,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围绕促进公平准入等五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并将每个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近期,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堵点,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
不仅如此,今年各地也陆续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帮助“自己人”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今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2%,占进出口总额比重53.1%,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增长9.1%……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
民营经济在近几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今年前10月民间投资增速能够实现较快正增长,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下阶段要持续给予民营经济支持,这样有助于民营企业恢复信心、稳定预期,不断发展壮大。
“受益于中国开放的政策,我们WV1镜面清洗机2022年在抖音的销量只有2万台,今年已卖出超过10万台,成为该渠道生活电器销量冠军”。在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看来,随着中国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政实施落地,不仅让更多外资切身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的坚定态度,为外资在华深耕提供了更多可能。除了进一步便利国内外人员往来外,今年中国又提出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电信、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等新举措。最新报告显示,八成以上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满意以上”,七成在华产业链布局趋向“保持稳定”。这充分表明,中国对多数外国企业来说仍然是“不二选择”。
今年我国对于外资、外贸投入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也顶住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下一步关键在于落实,在制定实施细则、推进相关政策法律落地等方面应继续下功夫。
记者丨吴倩 樊景阳 葛石陌
(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助力欧洲和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欧盟对中国的需要远大于中国对欧盟需要,但多年来,欧洲经济为美国所累,外交政策也受美国裹挟,独立自主性不断减弱,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制约因素。
作者: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Yanis Varoufakis)
希腊前财政部长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
随着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人们很自然地希望通过官方声明与讲话,分析影响中欧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但要理解这些力量的本质,还要追溯到1971年的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标志着由美国自己一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欧盟现在的商业模式正是为了应对从固定汇率制度到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动荡过渡而形成的。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欧洲不断演变的关系,也需要放在同样的角度来审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货币与美元之间固定汇率制(即欧洲的美元化)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美国对欧洲国家和日本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对欧洲保持净出口,那么注入欧洲的美元就最终将回流到美国。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持续性便难以维系。于是,美国秘密向欧洲和日本提出了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种模式——我称之为一场“黑暗交易”。这种“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国在贸易逆差下,仍旧保持对欧洲和日本产品的高需求。作为回报,欧洲和日本自愿将利润投资于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由此,美元成为了一种被美化了的“借据”,美国可以用它来购买欧洲和日本工厂生产的几乎所有东西,而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投资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黑暗”的交易呢?因为它给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却永久性地压低了德国等欧洲净出口国的工资水平,还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了缓慢的衰退,美国中心地带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和欧盟陷入这种畸形的关系时,中国崛起了——它意外成为了美国主导的这场“黑暗交易”的受益者。这场“交易”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这样:美国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出口到美国;美国人用美元购买这些产品,而中国人则把挣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部门,例如购买美国债券。那么美国会利用这些储蓄做什么呢?它会把从欧洲、日本和中国获得的大部分利润投资于世界各地的新资本设备。简而言之,美国“回收”了别人的钱,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由此产生的利润和租金。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回收”机制在2008年彻底崩溃。在欧洲和亚洲每天向美国注入数十亿美元利润的支持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家们不断堆高不可持续的赌注——美其名曰“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最终赌注倒塌,引发了金融海啸。随着雷曼兄弟的最先爆雷,一块块恶性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拖垮了整个欧美银行体系。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一边为大多数人实行紧缩政策,另一边通过疯狂印钞来救助金融业及其大企业客户。结果是金融市场大幅复苏,但生产性资本投资崩溃,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昂贵的新商品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工人阶级的萧条,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极右翼种族主义在欧美的兴起。
西方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垮掉,要感谢两位“大救星”:第一要感谢它们央行的印钞机——这个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二就是要感谢中国。雷曼兄弟破产后,中国政府立即明智地增加了国内投资,用扩大内需弥补可能的外需损失。因此,中国没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大举投资也为美国和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以上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欧关系:欧盟需要中国远甚于中国需要欧盟,但欧盟对华关系受到美国的制约。须知欧盟本身的基础就有缺陷,这一缺陷早在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欧洲之前就业已存在:欧盟与美国不同,美国拥有一个统辖全国的财政部、完全统一的银行体系,以及国家总体投资计划——当然,其中包括庞大的军工复合体的巨额预算;但欧盟什么都没有。结果是,2008年之后,以希腊为开端,大多数欧洲国家政府背上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而导致其投资水平降至本就不高的美国以下,更不要说跟中国比了。欧洲民众也过上了“苦日子”。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5年,我们来看结果。2008年,欧洲的国民总收入比美国高出10%;到2022年,美国反比欧洲高出26%。而且,欧洲人不仅总体上更“穷”,人均收入也比美国少了。更糟糕的是,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未能像中国或美国那样大力投资于未来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微芯片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对云计算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赋能其科技巨擘和数字金融转型,但欧洲却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虽然目前仍属于富裕经济体,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国的科技巨头和数字支付系统的大规模增长,威胁到了以美元为基础的传统全球支付体系,因此美国意欲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但却把欧洲也拖入其中。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在欧洲原有的南北分歧基础上又增加了东西分歧,并极大地推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独立自主,使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更难摆脱美国意志。总之,当欧洲领导人参加本届中欧领导人会晤时,他们选择立场的自由度将比以往少得多。欧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欧关系受到制约,对双方人民都没有好处。
责编:宋平 栾瑞英
实习生金奕伶、何佳亦有贡献 【编辑:曹子健】